5月12號上午第四節(jié)課我在高一(9)班上了一節(jié)物理公開課,采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的教材,講課內容是第7章第7節(jié)《動能和動能定理》。
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在上節(jié)課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的一個結論性的知識。動能定理內容本身并不是很難理解,但是根據動能定理解決實際問題,卻是整個高中物理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高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然這一節(jié)課不可能解決高中物理的這個難點,但是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可以讓學生形成,即應用動能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應該形成。我采用的教學思路是以動能定理的基礎為主,根據上節(jié)課得到的結論有學生自主推導動能定理得規(guī)律,然后以實際問題為例重點講解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和解題步驟。
在課后,聽課的老師對我的課有一致的好評,同時對我的課也提出了可以進一步研討和深入思考的問題,并給了中肯的意見。這些有的是我自己很難發(fā)現的問題,對我?guī)椭艽?。會后我對我的課結合各位老師的意見作了四個方面的反思。
1.教材內容取舍的反思
是不是教材上出現的內容都要作為教學的要素加以呈現?這個問題需要我進一步思考。在備課過程中,我應該是自己首先形成一個教學的思路和流程之后才去選擇課程需要的素材,還是根據教材提供的課程資源限定自己的教學行為?我想應該是前者!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作為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發(fā)生轉變,由課程的忠實執(zhí)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物理組組長汪老師經常給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強調,在備課過程中要以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藍本,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來講授知識點,對教科書上的要有所取舍,因為教科書那是一家之言,而我們教師要“博采眾長”為我們自己的課堂服務。通過反思,我覺得本課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可多加一些東西,對動能的說明可少一點東西,對例題可引入課本外的,經過自己的重新加工和組合,教學節(jié)奏會更緊湊有成效。
2.教知識還是教思維方法的反思
我雖然將教材上的知識點都講到了,但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沒有說清楚,就是作為學生會不會這樣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內容,老師所講的幾個知識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嗎?”這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這節(jié)課不僅是要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有哪些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學,向學生揭示教學內容的背后隱含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知道科學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認識和了解自然現象和規(guī)律的。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我認識到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點,更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正確引導學生開展發(fā)散思維,使學生能靈活運用動能定理處理如變力做功等問題。本課我在例題設計及引導方面做得還不好。
3.多媒體課件使用的反思
關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有兩個問題:首先,什么樣的內容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如果僅僅是為了節(jié)約板書的時間,我覺得這樣的多媒體素材大可不必使用。我認為,當我們需要一些精美的圖片,需要從中了解所要研究的事物的細節(jié)時,當我們需要展示一些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時,當我們上練習課需要節(jié)約習題抄寫的時間時……多媒體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僅僅是將課本上的話和練習照搬到PPT中,這就沒有必要。其次,一張一張的幻燈片,一節(jié)課用多少張為好?通過反思,我覺得本課的PPT課件可從12張減存8張,做好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線索。由于本課的PPT課件超過12張,我教起來覺得比較吃力,有趕進度的感覺,學生學起來也應接不暇,跟不上我的節(jié)奏。
4.學生活動的反思
新課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怎樣成為學習的主體?至少要讓學生告訴我們他哪些地方是知道的,哪些地方不清楚。學生自己完全可以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師如果包辦代替了,學生就不會動腦筋,長此以往,他就會越來越懶惰,等待著你去講給他聽。我反對為了應付檢查而硬性規(guī)定學生把身體扭過來,進行的所謂小組討論式的“學生活動”,但我更反對教師上課一言堂,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在這堂課上,我采用的是學生自我推導動能定理的內容,然后由各組討論給出評價,這種效果很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絕大部分同學都可以參與進來,親自體驗了定理產生過程,我想這樣他們對這樣的結論也會印象深刻的。我的想法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會讓盡可能多的同學參與討論,提出自己見解,形成互動式的課堂氛圍。
以上是我在公開課后的想法,希望本課教學出現的問題能在以后得以改進,使我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以此為鑒。